您好,欢迎来到钮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桃病虫害

桃病虫害

来源:钮旅网

第十二章     桃病虫害

  1. 桃病害

1、桃褐腐病

桃褐腐病又名灰腐病、实腐病、菌核病,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会引起大量的落果和烂果。主要为害桃、杏,也为害李、樱桃、梅等核果类果树。

症状

桃褐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为害花和新梢。果实自幼果至成熟都容易受害,越近成熟受害越重。发病初期,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病斑,条件适宜时数日内就可扩展至全果,果肉变褐腐烂,之后在烂果表面长出灰褐色霉层,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容易脱落,但也有一些病果失水干缩变成僵果,经久不落。花瓣及柱头受害,开始出现褐色斑点,逐渐向下蔓延至萼片和花梗。天气潮湿则病花成软腐状,表面丛生灰霉;天气干燥时,则花枯萎而变褐色。病花残留在枝条上经久不脱落。病花病果上的病菌可以通过花梗果梗向下蔓延到枝梢,在其上形成溃疡。溃疡长圆形,边缘紫褐色,中央稍凹陷,灰褐色。初期溃疡部常流胶,严重时小枝可被环缢而枯死。天气潮湿时,溃疡部也有灰霉长出。

发生特点

桃褐腐病常见的病原菌有二种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er)Honey.Monilinia laxa(Aderh. et Ruhl.)Honey,均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僵果或枝梢的溃疡部越冬,春季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昆虫传播。贮藏期病果与健果接触亦可传染。分生孢子经伤口及皮孔侵入果实,也可直接从柱头、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新梢,以后在适宜条件下,还能长出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又逢温暖、多云多雾、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病伤、虫伤、机械伤多,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较重;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也重。品种间抗病性:以成熟后质地细嫩、多汁、味甜、皮薄的品种较易感病;表皮角质层厚、成熟后组织坚硬的品种,抗病力较强。

防治办法

1、搞好清园: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枝上残存的僵果、剪除病梢,收捡地面病残体集中销毁,同时进行土壤翻耕,可减少越冬菌源。

2、治虫防病:桃园多种害虫,如桃食心虫、桃蛀螟、桃椿象,不但传播病菌,且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染。因此,及时治虫或果实膨大期进行套袋,可减轻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第一次在桃树萌发前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第二次在落花后10天左右,喷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O倍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在花腐发生多的地区,在初花期(花开约20%时)需要增加喷药一次,这次喷用药剂以代森锌或托布津为宜。也可在花前、花后各喷1次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不套袋的果园,在第二次喷药后每隔10~15天再喷一次,直至果实成熟前1个月左右再喷一次药。据国外报道,在桃采收前喷射3次苯来特,对防治此病效果很好。

 

2、桃疮痂病

桃疮痂病又名黑星病、黑痣病、黑点病,主要为害桃、李、杏、樱桃。个别年份、个别地域发生较重。病害为害使果实品质降低,外观变劣。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枝梢和叶。果实发病多在果实肩部,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至果实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直径23毫米。病菌扩展局限于表层,不深入果肉。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聚合连片,随着果实的膨大,果实龟裂。果梗受害后果实常早期脱落。

枝梢发病出现长圆形斑,起初浅褐色,大小为3×6毫米的病斑,后转暗褐色,并进一步扩大,稍隆起,常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病菌亦只在表层为害并不深入内部。翌年春季,病斑表面产生绒点状暗色分生孢子丛。

叶子被害,在叶背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病斑后转褐色或紫红色,组织干枯,最后病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斑较小,很少超过6毫米。在中脉上则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病叶易早期脱落。

发生特点

桃疮痂病菌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Thu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疮痂病菌以菌丝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侵染。枝梢病斑在10以上开始形成分生孢子,2028为最适宜。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萌发温度l032,最适萌发温度2027,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角质层侵入寄主。病菌侵染的潜育期在果实上为4070天,在枝梢上为2545天,潜育期长是此病特点之一。在北方桃产区,果实发病时期从6月开始,78月发病最多;南方从 56月进入发病盛期。

春季和初夏降雨和湿度与病害流行有密切关系,凡这时多雨潮湿的年份或地区发病均较重。地势低洼或栽植过密,枝叶茂盛而较郁闭的果园发病较多。一般晚熟品种较感病。黄肉桃、上海水蜜桃较易感病,而天津水蜜桃、肥城桃却较抗病。油桃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剪,去除病核、僵果、残桩,烧毁或深埋。生长期也可剪除病枝、枯枝,摘除病果。

2 加强管理: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防止果园郁密。

3 选择抗病(避病)品种:经常发病重的地方,可选栽早熟品种。

4 果实套袋:落花后34周后进行套袋,预防侵染。

5 药剂防治:开花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半个月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上药剂与0.51100硫酸锌石灰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交替使用,每半个月一次,共喷34次。生长后期结合防治褐腐病喷洒药剂。

 

3、桃炭疽病

桃炭疽病是危害果实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桃产区均有发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病害。生产上威胁很大,发病严重时,果实受害率可达80%以上,造成巨大损失。

症状

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为害新梢和叶片。

1.幼果:硬核前幼果染病,初期果面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后随果实膨大病斑也扩大,形或椭圆形,红褐色并显著凹陷。幼果上的病斑,可顺着果面增大并到达果柄,渐发展到果枝,使新梢上的叶片纵向往上卷。气候潮湿时在病斑上长出橘红色小粒点。被害果除少数干缩残留枝梢外,绝大多数都在5月间脱落。

2.成熟果: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面症状除与前述相同外,其特点是果面病斑显著凹陷,呈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缩,并常愈合成不规则大斑,最后果实软腐,多数脱落。

3.新梢:新梢被害后,出现暗褐色、略凹陷、长椭圆形的病斑。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也可长出橘红色小粒点。病梢多向一侧弯曲,叶片萎蔫下垂纵卷成筒状。严重的病枝常枯死。在芽萌动至开花期间枝上病斑发展很快,当病斑环绕一圈后,其上段枝梢即枯死。

发生特点

桃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桃炭疽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梢中越冬,也可在残留树上的病果中越冬,次年早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昆虫传播侵入幼果和嫩梢,产生初侵染,以后在条件适宜时,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生长期内发生多次再侵染。此病发生时期很长。一般46月份降雨高于300毫米,常严重发病。4月下旬幼果期开始发生,5月进入发病盛期,常大量落果。北方桃区67月,果实成熟期发病严重。

桃树开花及幼果期多雨的地区,桃炭疽病往往发生较重。果实成熟期,温暖、多雨雾、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管理粗放,留枝过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以及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都较重;桃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一般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发病较重,晚熟种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防治必须抓早和及时,在芽萌动到开花期要及时剪去陆续出现的枯枝,同时在果实最感病的4月下旬至5月进行喷药保护。

1、消灭菌源: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树上的枯枝、僵果和地面落果,集中烧毁。芽萌动至开花前后要反复地剪除陆续出现的病枯枝,并及时剪除以后出现的卷叶病梢及病果。防治害虫,减少昆虫传病。

2、加强管理:注意果园排水,降低湿度,增施磷、钾肥,改善土壤状况。细致夏剪,增进通风透光。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适当提早果实套袋时间,套袋前先摘除病果,喷杀菌剂。

4、药剂防治:重点是保护幼果和消灭越冬菌源。用药时间在雨季前和发病初期。

芽萌动期:喷1:1: 100波尔多液或34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

落花后:落花后至5月下旬,每1015天喷药一次,共喷34次。其中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两次最重要。常用药剂以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5%田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效果最好,退菌特对某些品种(如蟠桃)易发生药害,可降低浓度至1500倍液。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

4、桃细菌性穿孔病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常见的一类叶片病害,在桃树栽培地区都有发生。多雨年份发病严重,容易造成大量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产量。除为害桃树外,此病还为害梅、杏、樱桃等树种。

症状

桃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枝梢及果实,

1、叶片:叶片发病时初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成为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至黑褐色斑点,直径约2毫米左右,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晕环,天气潮湿时,病部背面溢出胶质菌脓,以后病斑干枯,边缘发生一圈裂纹,容易脱落形成穿孔,或仅有一小部分与叶片相连。病斑多发生在叶脉两侧和边缘附近,有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一块大斑。病斑多早期脱落。

2、果实:果实发病初期,果面上发生褐色小圆斑,稍凹陷,颜色变深,呈暗紫色,周缘水渍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常出现黄白色粘质分泌物。干枯时往往发生裂纹。

3、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病斑,一种为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两者的大小和形状有相当差异。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发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已侵入)。春季,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可扩展长达110厘米,但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梢枯现象。春末(大致在桃树开花前后)病斑的表皮破裂,病菌溢出并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多在夏末发生在当年生的嫩枝上,最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紫黑色,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

发生特点

病原Xanthoimonas pruni (Smith) Dowson,称为核果黄单胞杆菌,是一种细菌。病原细菌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次春气温升高后越冬的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从病组织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叶上的气孔和枝梢、果实上的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侵入后的潜育期,一般为12星期,气温较低时,可延长至2030天。在多雨季节,初侵染发病后又可以溢出新的菌脓进行再侵染。夏季溃疡与春季溃疡在病菌越冬和侵染上作用不同。夏季溃疡中的细菌,一般不能越冬。因为夏季溃疡形成时,当时气温高,寄主组织能产生栓皮层,防止细菌进一步的侵入;同时夏季溃疡容易干燥,细菌在干燥的情况下经10—13天即死亡。春季溃疡在去年夏末秋初感染,当时气温已逐渐下降,组织内细菌繁殖慢,同时寄主也不能形成栓皮层,病组织不会干燥,细菌潜伏过冬。到第二年春季,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溃疡,并溢出菌脓,这时新的枝叶已抽生,易被感染,故春季溃疡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害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6月阴雨期蔓延最快。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至秋雨期又有一次扩展过程。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发病,大风和重雾,能促进病害的盛发。树势衰弱和排水通风不良的桃园,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做好冬季清园。要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保持果园良好的通风状况,以增强树势,增加抗病能力。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和落果,以减少越冬菌源,减轻春季发病程度。

2、药剂防治。春季发芽前喷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新叶展现后,发病初期一般隔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常用药剂有: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硫酸锌石灰液(硫酸锌0.5千克,消石灰2千克,水120千克)。

 

5、桃缩叶病

桃缩叶病在桃栽培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年份引起春梢叶片大量早落,削弱树势,不仅影响当年产量,对第二年的产量也有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植株过早衰亡。该病还会为害梅、李等果树。

  

桃缩叶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严重时也为害花、幼果和嫩梢。春季幼叶刚抽出就表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展叶后皱缩程度加剧,叶面凹凸不平,受侵染部位的叶肉增厚变脆,呈红褐色。春末夏初在病部表面长出一层银灰色粉末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落。病叶脱落后,腋芽再抽出的新叶不再受害。 

新梢受害呈灰绿色,节间缩短,略肿,叶片丛生,严重的会使新梢枯死。花瓣受害肥大变长。果实受害变畸形,果面龟裂,易早落。

发生特点 

桃缩叶病病原为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桃缩叶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或潜入鳞片缝内越冬。次年春季桃树萌芽时,越冬孢子也萌发长出芽管侵染嫩芽幼叶引起发病。初侵染发病后产生新的子囊孢子和芽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桃芽鳞片上并潜伏在内进行越冬,当年一般不发生再侵染。 

桃缩叶病的发生与春季桃树萌芽展叶期的天气有密切关系:低温、多雨潮湿的天气延续时间长,不但有利于越冬孢子的萌发,而且还延长了桃树萌芽展叶的时间,即延长了侵染时期,因而发病就重,若早春温暖干旱,发病就轻。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由于桃缩叶病只在早春侵染一次而没有再次侵染,因此,在关键时机喷一次药便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桃树花芽露红而未展开前喷111.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就能控制初侵染的发生。

(2)摘除病梢,加强管理。当初见病叶而尚未出现银灰色粉状物前摘除销毁,可减少来越冬菌量。对发病树应加强管理,追施肥料,使树势得到恢复,增强抗性。 

 

6、桃树腐烂病

桃树腐烂病又称桃干枯病、干腐烂病、胴枯病,是为害桃树枝干的一种重要病害,桃栽培区均有分布,该病若不及时防治,会造成全树枯死。除桃树外,该病也为害杏、樱桃、李等果树。

症状

桃树腐烂病主要为害主干和一二级主枝,使树皮腐烂,导致枯枝死树,病斑多数发生在树体的西南方位,尤以4~6月发病最盛,为害也最烈。其症状较隐蔽,发病初期或病势轻微时,往往果园内发病率已很高但不易觉察。

此病症状类型有下列几种:

(1)流胶。初期病部稍凹陷,外部有米粒大小的胶点,随着病情发展,流胶点增多,流胶量也增加,被害严重时树干遍体流胶。病斑初期为淡黄色,逐渐变为褐色、棕褐色,或黑色。

(2)溃疡。为中后期的症状。病斑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皮层黄褐色腐烂,有酒糟味;以后腐烂达木质部,内部病斑以长梭形扩展。如将腐烂皮层切去,则在白色木质部上可看到长条状的黑线,越至顶端越尖,在夏季高温时病部失水成龟裂状,周围健部生出木栓化组织,微隆起。后期在病部长出黑色小点,这是病菌的子座。

(3)凹斑。是衰弱老枝上特殊的表现症状。在枝条上呈现比周围健部明显凹陷的长条凹斑,组织变褐腐烂。腐烂部向上下延伸,长的可达3米以上,但很少向周围扩展,后期其上也有黑色小点长出。病枝逐渐死亡,造成枝枯。

发生特点

桃腐烂病菌Valsa Leucostoma (Pers.)F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昆虫传播,从寄主伤口或皮孔侵入树干和主枝,侵入后在树皮与木质部之间发展,不但入侵皮层,而且能侵入木质部。树皮受刺激后,产生流胶。春秋两季是最适宜的发病时期,尤其是春季是高峰期。树势削弱时最易感病。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只能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造成伤口的各种因素,都能加重病害的发生,冻害造成的伤口更是病菌侵人的重要途径。管理粗放、施肥不当及秋雨多的年份,桃树休眠推迟,使树体抗寒力降低,易引起发病。另外,果园表土层浅、土地瘠薄的砂土,低洼排水不良及虫害重、结果过量,发病均重。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培养强壮树势,做好防冻工作,减少冻害造成的伤口,是防治的根本措施。要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及时防治为害枝干的害虫,如天牛等。

2、刮治病斑。早春全面检查,发现病斑,及时刮除干净,刮去病组织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份加植物油2.5份,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份加植物油1.5份混合均匀涂抹病部,对治愈病斑有较好的效果。也可涂抹 S—921抗菌素2030倍液、或30%腐烂敌30倍液、843康复剂原液等,以防止病疤复发。 由于刮治病斑不易彻底,对树体损伤又较大,因此,也可采用划条涂药的方法。

3、保护伤口:较大的锯口要削平,然后涂桐油、清漆或托布津油膏、S—921抗菌剂等保护。较大的病斑治愈后要及时进行桥接并保护。

4、喷药保护。冬季修剪后,立即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保护剪口。早春桃树发芽前,约在3月上、中旬喷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46月每隔半月喷一次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着重喷布桃树下部枝干,以保护树体防止病菌侵入。

 

  1. 桃害虫

1、桃蚜虫

桃蚜虫属于同翅目,蚜科,又称蜜虫、油虫。为害桃树的主要蚜虫有三种:①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又名烟蚜、桃赤蚜。分布极广,寄主植物广泛,越冬及早春寄主以桃为主,其他有杏、樱桃、梨、柿、李等;夏、秋寄主则有烟草、茄、大豆、瓜类、番茄、白菜、甘蓝等。已记载桃蚜寄主达300多种。②桃粉蚜(Hyalopterus arundinis Fabricius.),又名桃大尾蚜、桃粉吹蚜。发生普遍。越冬及早春寄主,除桃外,还有杏、梨、樱桃、李、等;夏、秋寄主为禾本科杂草。③桃瘤蚜(Myxis momonis Mats.),果区都有分布。越冬及早春寄主为桃、樱桃,还有梨等;夏、秋寄主为艾草等杂草。上述3种蚜虫,以桃蚜和桃粉蚜为害最普遍,桃瘤蚜在局部果园有为害。

为害状

以成虫、若虫密集在嫩梢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被害桃叶苍白卷缩,以致脱落,影响桃果产量及花芽形成,并大大削弱树势。桃蚜又是目前传播病毒的一种严重害虫。

形态特征

 ①桃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鸭梨形,长2.0毫米左右,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82.1毫米;体色变化大,有翅蚜、无翅蚜都有绿、黄绿、赤褐等色,因寄主不同而颜色各异;腹管较细长。②桃粉蚜。无翅胎生雌蚜椭圆形,体长2.25毫米左右,淡绿色,体被白蜡粉;有翅胎雌蚜体长1.5毫米左右,腹管短小,黄绿或橙绿色,体上亦披有白蜡粉。③桃瘤蚜。无翅胎生雌蚜椭圆形,长2.1毫米左右,较肥大,头黑色,体深绿或黄褐色;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8毫米,淡黄褐色,腹管圆柱状。

发生特点

三种蚜虫一年发生1030代,生活史比较复杂。均以卵在桃、李等的芽腋、树皮裂缝小枝权芽等处越冬。越冬后,桃、樱桃、李等萌芽时开始孵化,群集在芽上为害,在花、叶开放后,又转而为害花和叶片,并不断进行孤雌生殖,卵胎生小蚜虫。4、5月间产生有翅蚜迁飞至夏季寄主上为害。桃蚜的夏季寄主很多,主要为禾本科芦苇。至晚秋又产生有翅蚜飞迁回桃等果树上,产生雌雄性蚜,产受精卵越冬。24℃时发育最快,28℃以上对它繁殖不利。5天内平均气温超过期30℃或小于6℃数量下降。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防治。蚜虫天敌很多,控制作用相当强。据观察,1头七星瓢虫、大草蛉的一生,可捕食蚜虫4000~5000头。因此,当天敌多时,对桃树上的蚜虫可改用吸剂涂茎防治蚜虫。在蚜虫开始发生为害时,在桃树上可用40%乐果乳剂7份,加水3份,用毛刷将药液涂在主干上,环宽约6厘米,涂后用薄膜包好,减少挥发。但要注意有些树种不能使用乐果,避免出现药害。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是应掌握在春季花芽已萌发,而未开放,卵已全部孵化,但尚未大量繁殖和卷叶以前喷药。花后至初夏,根据虫情再喷药l~2次。秋后迁返桃树的虫口数量大时,也可喷药。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剂2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2000倍液、5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及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有抗性蚜可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混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烟草、石灰(1:1)水60~80倍。

此外,在果园附近,不宜栽培烟草等蚜虫的夏季寄主作物。

 

2、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又名桃蠹螟,桃斑螟、豹纹斑螟,俗称桃食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桃产区均有分布。除为害桃外,还能为害板栗、杏、李、梅、苹果、梨、核桃、葡萄、无花果、向日葵、高粱、蓖麻等。常以幼虫食害果实,造成严重减产。

为害状

幼虫多从桃果柄基部和两果相贴处蛀入,蛀孔外堆有大量虫粪,虫果易腐烂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全身橙黄色,体背及翅的正面散生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卵:椭圆形,稍扁平,长径0.6~0.7毫米,初产下时乳白色,后渐变为红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8~25毫米,体色多变,有暗紫红色、淡褐、浅灰色等,腹面淡绿色。蛹:体长10~14毫米,初化蛹时淡黄绿色,后变深褐色,茧灰褐色。

发生特点

每年发生2至3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桃僵果、树皮裂缝、坝堰乱石缝隙及玉米杆、向日葵花盘等地越冬。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对糖醋味也有趋性,白天停歇在叶背面,傍晚以后活动。成虫喜爱在生长茂密的果上产卵,主要为害早熟桃果。相对湿度在80%时,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率均较高。

初孵幼虫先在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果皮后,从果梗基部沿果核蛀入果心为害,蛀食幼嫩核仁和果肉。

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中的越冬幼虫:冬季清除玉米、向日葵、高粱、蓖麻等遗株,并将桃树老翘皮刮净,集中处理,以消灭越冬幼虫。

2、果实套袋:桃果套袋,早熟品种在套袋前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药 1次,消灭早期桃蛀螟所产的卵。

3、诱杀成虫:在桃园内设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可结合诱杀梨小食心虫进行。

4、拾毁落果和摘除虫果,消灭果内幼虫。

5、喷药防治:不套袋的果园,要掌握第一、二代成虫产卵高峰期喷药。常用药剂有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和2.5%功夫乳油300O倍液,20%好年冬乳油10001500倍。

3、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寄主广泛,食性杂乱,二斑叶螨除为害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外还为害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菊科、桑科、藜科等40多科280余种植物。

为害状

该螨用刺吸式口器刺穿叶片细胞,吸取汁液,受害叶片初时出现白色失绿斑点,随着螨龄的增长和虫口密度的增加,受害叶片呈现焦糊状,随后脱落。

形态特征

1、体色:除越冬态雌成螨为橙红色外,其余活动态螨均呈乳黄绿色。若螨和成螨体躯两侧各有一块黑斑,其外侧3裂,内侧接近体躯中部呈横山字型。新产的卵白色,近孵化时呈乳黄色。

2、体积:雌成螨体长0.43—0.53mm,宽0.3—0.35mm,雄成螨体长0.37—0.42mm,宽0.20—0.25mm,幼螨体长0.15—0.21mm,宽0.12—0.15mm。若螨体长0.21—0.36mm,宽0.15—0.23mm,卵直径0.12—0.14mm

3、体型:雌成螨及若螨体形近椭圆型,雄成螨呈菱形,体末略尖,幼螨近圆形,卵球型。

发生特点

二斑叶螨在1年发生1115代。以受精的雌成螨越冬,越冬场所极为复杂,树体的根颈部、杂草根部、土块下、土缝中、落叶及覆草下,树上的老翘皮下及枝干裂缝都可做为越冬场所。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稳定在10℃以上,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蜇,集中在地面杂草上取食 4月上旬开始上树为害嫩叶,4月底为第一代的孵化盛期,5月上旬出现第一代成螨,此后世代交替,虫态混杂。5月底以前均集中于树体内膛为害,由于此时温度低,二斑叶螨生长繁衍缓慢。自6月上旬开始,由内膛向外围扩散为害,由于温度适宜,食料充足,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急剧增加,至7月份为猖獗发生期,大量叶片受害变色甚至脱落,8月上、中旬是我地的多雨季节,受降雨的影响,8月中旬雨后,种群密度迅速减少,维持低密度至9月底;此期之后,气温高、降雨少,虫口密度上升,至10月中旬形成全年中的第二个发生高峰期。但种群密度较7月份大为减少。10月初开始出现越冬个体。落叶时,入蜇结束。翌年春天出蜇后,产卵于叶背面,卵集中在叶脉两侧,活动态螨主要栖息于叶背面,具有较强的结网集合栖息性质。若食料不足吐丝下垂,随风传播。

防治方法

1、控制人为传播:二斑叶螨具有很大的危险性,避免从发生区调剂种苗和操作时带入未发生区的果园,尽量减少人为的传播,使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农业防治:

(1)休眠季节,做好清园工作,刮除树上老翘皮,扫除果园及周围的落叶及杂草深埋或带出果园烧毁,以压低越冬基数。

(2)3月初平整树盘,消灭在土缝中及土块下越冬的雌成螨。

(3)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二斑叶螨出蜇后,果园普浇一遍水(花前水)使二斑叶螨身体饱涨死亡。

3、物理防治:于3月下旬二斑叶螨上树前,刮掉树干上的老皮,用凡士林涂5cm长的环,以阻止二斑叶螨上树危害。

4、化学防治:在二斑叶螨的防治适期,用1.8%阿维菌素5000倍或1.8%阿维菌素10000+害立平1500倍或20%三唑锡1500+害立平1500倍喷雾(应用三唑锡时应注意与波尔多液有间隔期)。

4、桃潜叶蛾

桃潜叶蛾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又名桃叶潜蛾、吊丝虫,属鳞翅目,潜叶蛾科。分布各地。为害桃、杏、李、樱桃、苹果和梨。

为害状

幼虫在叶肉内串成弯曲潜道,致使叶片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毫米,体及前翅银白色。前翅狭长,先端尖,翅先端有黑色斑纹。

卵:扁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极薄而软,大小为0.33×0.26毫米。

幼虫:体长6毫米,胸部淡绿色,体稍扁。

茧:扁枣核形,白色,茧两侧有长丝粘于叶上。

发生特点

每年发生6—7代,以成虫在桃园附近的梨树、杨树等树皮缝内及落叶、杂草、石块下越冬。翌年4月桃展叶后,成虫羽化,夜间活动产卵于叶下表皮内。幼虫孵化后,在叶组织内潜食为害,串成弯曲隧道,并将粪粒充塞其中,叶受害后枯死脱落。幼虫老熟后在叶内吐丝结白色薄茧化蛹。5月上中旬发生第一代成虫,以后每月发生 1代,最后 1代发生在11月上旬。

防治方法

由于该虫世代重叠严重,时有时无,给防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为此,只有勤查早治,特别是每年的第一代(即4月上、中旬)是查治的关键。但防治的关键适期在每代幼虫和成虫的盛发期(即刚看见隧道时和吊丝的时候),幼虫盛发期至成虫盛发期需710天左右,即第一次施药后710天施第二次药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且防治好一、二代是压低基数的关键。防治时最好是一个乡镇或一个村组在统一时间内统一用药防治,避免你防我不防,等于没有防的现象。

1、冬季结合清园,扫除落叶烧毁,消灭越冬蛹。

2、成虫发生期,喷洒50%杀螟松乳油 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等。

Copyright © 2019- niushuan.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