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钮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食品工艺学

食品工艺学

来源:钮旅网

食品工艺学

 

适用范围:生物工程专业

教材:赵晋府主编《食品工艺学》

参考书:《食品工艺学》上、中、下

教学目的:熟悉食品加工原辅料的特性,食品新资源的利用,掌握食品技术原理及典型加工工艺,了解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一篇 绪论

本章重点、难点

1、食品工艺学的概念

2、国内食品工业现状与发展

3、怎样才能学好《食品工艺学》

一、食品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食品工艺学的概念

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和一门应用科学。

2、食品工艺的研究对象

从原料到制成品,要通过成分分析,才能正确地制定工艺技术要求。

3、举例说明食品工艺学所研究的内容

4、注意环境保护,注意以下几点

1)食品的安全性

2)食品的营养性

3)感官嗜好特性

二、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一)主要发展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食品工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四)食品工艺发展的重点

(五)食品工业是一个永不衰弱的行业

三、食品工艺学的学习方法

1、采用课堂讨论式、师生对话式、读书报告式等启发式教学。

2、设置课外自学学时

整个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一篇  食品的原料和材料

第一章  植物性食品原料

第一节  果蔬

教学目的:1、掌握果蔬原料的加工特性

2、掌握果蔬成分类

 

重点难点:果胶、丹宁、色素的加工特性

I类:水溶性成分    II:非水溶性成分

一、水分

分类:结合水,自由水

作用:水分对果蔬的质地、口感、保鲜和加工工艺的确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碳水化合物

(一)糖类

1、糖的种类:以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最多

2、加工特性

1)甜度

种类不同,甜度差别大,与酸度有关,糖酸比决定糖的甜度

2)糖的吸湿吸:果糖吸湿性最大,蔗糖最小

3)晶析

4)对色泽的影响

A、焦糖的反应

B、羰氨反应

5)发酵制品的底物

(二)淀粉

1、淀粉在果蔬中的分布,蔬菜中薯类所含的确淀粉最多

水果中:仁果含有数量不多的淀粉

桃、李、杏、柑、橘等成熟后基本不含淀粉

2、加工特性

1)溶解性

2)淀粉的糊化和老化

3)贮藏期间淀粉与糖的转化

(三)纤维素和平纤维素

1、存在

果实中含量0.24.1%,蔬菜0.32.3%(纤维素),半纤维素果实0.72.7%,蔬菜0.23.1%

2、加工特性

1)保护作用

2)石细胞

3)食用品质和消化性

(四)果胶(半乳糖醛酸长链)

1、存在形式:

原果胶  果胶  果胶酸

果胶物质在果蔬中的变化过程

原果胶(原果胶酶或酸)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果胶酶或酸、碱)→甲醇(果胶酸)

2、加工特性

(1)果胶是不定性、无味的白色物体或淡黄色的物质、溶于水,形成胶体,不溶于乙醇和硫酸,因此工业上常用此法制果胶。

2)果胶的凝冻性

3)果汁的澄清

4)果酒的生产

5)控制采收的成熟度

三、有机酸

苹果酸    柠檬酸   酒石酸

加工特性:

1)酸味

2)酸与杀菌的关系

3)酸与金属腐蚀的关系

4)酸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四、含氮物质

1、存在:蛋白质、氨基酸、酰胺

2、加工特性:

1)提供营养

2)色泽

3)风味

4)果汁、果酒和澄清

5)微生物发酵的营养素

五、单宁物质

(一)单宁的分类和含量

1、水解型单宁

2、缩合型单宁

(二)加工特性

1、涩味

2、变色

3、单宁与蛋白质产生絮凝

六、酶

(一)水解酶类

主要包括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酯酶、果胶酸酯水解酶、果胶裂解酶和果胶酸酯裂解酶。利用酶的活性:果胶酶对果胶的水解作用,有利于果汁的澄清和出汁率的提高。

1、淀粉酶

(1)α—淀粉酶:内切酶,使α—(1—4)糖苷键水解,不能水解支链淀粉的α—(1—6)糖苷键。

α—淀粉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和异麦芽糖。

(2)β—淀粉:外切酶,不仅能作用α—(1—4)糖苷键,还可作用α—(1—6)糖苷键和α(1—3)糖苷键,但水解速度不同。

2、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降解,从而降低蛋白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浑浊和沉淀。

(二)氧化酶类

一是多酶氧化酶,又称酪氨酸酶,儿茶酚酶、酚酶、儿茶酚氧化酶、马铃薯氧化酶等。

加工特性:防止酶促褐变

1、加热破坏酶的活力

2、调PH值降低酶的活力

3、加抗氧化剂

一有亚硫酸盐,维生素C等。

亚硫酸盐既是抗氧化剂,又是酶的强抑制剂。

4、与氧隔绝

放入盐水中,一方面避免与氧的接触,另一方面盐对酶的活力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生产过程中盐的用量一般在1%左右。

七、色素物质

(一)脂溶性色素

1、叶绿素

由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组成,其含量比约是3:1。

特性:(1)叶绿素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

(2)叶绿素可耐光也可耐热

光照或加热时,叶绿素生成脱镁叶绿素,呈暗绿色至绿褐色或紫褐色。

(3)在酸性条件下,尤其在加热时,叶绿素更易生成脱镁叶绿素

(4)在弱碱中,叶绿酸呈较稳定的鲜绿色

(5)叶绿素中的镁离子可以被铜、锌所取代而显示出稳定的绿色。

2、类胡萝卜素

与脂肪酸结合成酯

与叶绿素和P2结合成色素蛋白。

颜色以黄色到深红色两大类:

一类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前三种均具有不等的维生素A的功能。

二类有:叶黄素、玉米黄素、稳黄素、辣椒红素、虾青素等,其中隐黄素可以生成维生素A。

类胡萝卜素特点:对热稳定,颜色不易产生变化,但因类胡萝卜素分子中含多个双键,在光照、氧和脂肪氧化酶存在的情况下,令氧化退色。

(二)水溶性色素

一是一类广义的类黄酮色素,C6-C5-C6结构

                            

类黄酮色素母体结构                       花黄素的母体结构

1、花色素

特性:(1)pH会影响色调,见书P21图1-1-15

A、Ca、Mg、Mn、Fe、Al与花色素形成终合物,此后其色泽不再受PH影响,但与原先的色泽有所不同。

B、花色素与K+、NH4+等以盐的形式存在时,其色泽也不受pH的影响。

C、受光和加热的作用会退色或变褐

2、无色花色素

特性:酸性环境加热可生成花色素,

特性:酸性环境加热可生成花色素,使无色制品变成黄色。

3、花黄素

特性:色泽受pH的影响

八、糖苷类物质

(一)苦杏仁苷

1、存在:多种果实的种子,核果类原料的核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较多。

2、特性:产生氢氰酸,加工时应除去

C20H27NO11→2C6H12O6+C6H5CHO6+KHSO4

(二)橘皮苷(橙皮苷)

1、存在:柑橘类果实中普遍存在

皮和络含量较高,其次在囊衣中含量较多

2、加工特性:

1)柑桔类果实果味的来源,含量随品种及成熟度而异,也具有维持人体血液正常渗透作用的功效,是维生素P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解

C8H34O15+2H2O→C6H14O6 + C2H12O6 + C6H12O5

                桔皮素     葡萄糖   鼠李糖

补充:桔皮苷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

(三)黑芥子苷

1、存在普遍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芥菜辣根萝卜中含量较多。

2、加工特性

1)具有特殊苦辣味

2)水解

C10H16NS2KO7+H2O→CSNC3H5 + C6H12O6 + KHSO4

                            芥子油   葡萄糖  硫酸氢钾

生成具有特殊风味和芳香的芥子油、葡萄糖和硫酸氢钾,这种变化在蔬菜腌渍中很重要。

(四)茄碱苷,又名龙葵苷,存在于马玲薯块茎中,番茄和茄子中。

特性:1、水解

C45H73O15N+SH2O 酶或酸 C27H43ON+C6H12O6+C6H12O6+C6H12O5

                  茄碱          葡萄糖  半糖  鼠李糖

2、茄碱苷和茄碱均不溶于水,而溶于热酒精和酸的溶液中。

3、茄碱苷剧毒且有苦味,含量达0.02%即可引起中毒,故贮存与食用块茎时应注意。

九、维生素

1、维生素C

VC是己糖衍生物,天然存在且生物效价最高的有L-抗坏血酸。

L-抗坏血酸(还原型)     L-脱氢抗坏血酸(氧化型)

特性:水溶性,在酸性溶液和浓度较大的糖溶液中比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受热易破坏,也容易被氧化,在高温和有Cu2+、Fe2+存在的条件下,更易被氧化。

VC也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

2、维生素B1

VB1易溶于水,在酸性环境中很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加热不易破坏,但受氧、氧化剂、紫外线及射线的作用很易破坏,当pH>4时,有些金属离子(如Cu2+)、亚硫酸根可使其降解,在pH<3时该反应进行得十分缓慢。

3、维生素A

VA是脂溶性的,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在植物中只有胡萝卜素。

特性:(1)VA耐热

     (2)有较强氧化剂存在时可因氧化而失去活性

    (3)在有光线照射的条件下会加速氧化。

十、矿物质

1、存在

有Ca、P、Fe、K、Na、Mg等(果蔬中,在植物体中,这些矿物质大部分与酸结合成盐(如硫酸盐、磷酸盐、有机酸盐)

十一、芳香物质

1、存在和含量

果蔬完全成熟叶,香气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没有成熟的果蔬缺乏香气,含量一般只有万分之几或十万分之几,故芳香物质又有精油之称。

2、特性:芳香型成分均为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果蔬不能贮存过久。

思考题:

1、简述果胶、单宁、有机酸的加工特性

2、为什么不能食用发芽和发绿的土豆?

3、在果蔬加工中,为什么要用铅或玻璃器皿而不用Fe制品?

4、如何防止果蔬中的酶促褐变?

 

 

 

 

 

 

 

 

第二节  大豆

教学目的:1、掌握大豆蛋白质的特点及加工特性

2、掌握大豆产生腥味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大豆中的蛋白质

大豆平均含40%的蛋白南,其中80%~88%是可溶的。

在豆制品的加工中主要利用的就是这一类蛋白质,84%是球蛋白,并且大部分是糖蛋白,组成大豆蛋白的氨基酸有18种之多。

大豆蛋白中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只是赖氨酸的含量相对稍高,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略低。

加工特性:注意蛋白质的提取利用率及大豆蛋白质的溶解程度和稳定性。

大豆蛋白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条件下大豆蛋白中可溶性大豆蛋白所占的比例,常用氮溶解指数(NSI)表示。

氮溶解指数(NSI)=(水溶性氮/样品中的总数氮)×100%加工工艺和参数对氮溶解指数有很大的影响。

大豆蛋白的等电点约在4.5左右,此时的溶解度最低,蛋白质最不稳定。

二、大豆油脂

大豆中含量2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7%亚油酸含量为50.8%。

特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对大豆食品的风味、口感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脂类在脂肪氧化酸的作用下发生氧化降低产生腥味。

除腥方法:加热、调整pH、闪蒸

三、碳水化合物

见书P28

四、矿物质和维生素

钾含量高

维生素含量较少,种类不齐全,以水溶性维生素为主。

五、抗营养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素,对豆制品影响最大

在选择加工条件时,以破坏胰蛋白酶抑制素为参照.

思考题:

  1. 大豆蛋白的溶解度、氮溶解指数(NSI)各是什么含义?
  2. 大豆中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第三节  谷物

教学目的:1、掌握谷物中蛋白质的种类及加工特性

2、掌握谷物中淀粉和脂肪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面筋蛋白的胀润作用,方便面、方便米饭加水复原的原理

一、谷物中的蛋白质

(1)清蛋白

(2)球蛋白

(3)醇溶谷蛋白

(4)谷蛋白

Copyright © 2019- niushuan.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