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钮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项目贷款评审重点

农业项目贷款评审重点

来源:钮旅网

 

农业、林业森工项目评审

 

第一节  农业项目贷款评审重点

 

一、农业行业发展规划和信贷政策要点

(一)行业范围

农业属第一产业。农业由若干个行业组成,各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农业可分为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林业及水利;而狭义农业是指目前由农业部主管的行业,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含草原建设)、水产业(含水产养殖及海洋捕捞)、加工业及农机化业。

(二)行业现状

跨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内看,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适应小康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上看,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直接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培育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一些大宗低质农产品销售不畅,大量积压,而农民仍在继续大量生产;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同程度地造成社会浪费,增加财政负担,影响我国农产品竞争能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着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农业的增收问题。  

(三)农业项目的特点和分类

1.农业项目的特点

总体来看,农业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项目收益率相对低;

(2)农业整体投资需求量大,但单个项目投资量相对小;

(3)建设周期长,收效慢;

(4)项目除与其他项目一样存在着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受自然风险影响和政策性风险影响;

(5)项目借款人经济实力较弱;

(6)劳动力密集。

2.农业项目的分类:

农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种植业,二是养殖业,三是捕捞业,四是加工业,五是农机化业。各行业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下表:

 

      

主要内容

种植业

大田作物种植

主要指在大田里种植的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

园艺类

主要指蔬菜、花卉及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养殖业

畜牧养殖

主要指从事家畜、家禽类的养殖生产;兽医兽药的生产开发以及草原建设等

水产养殖业

主要指从事水经济水生生物的养殖;可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

捕捞业

一般捕捞业

主要指在国家领土范围内的水域进行的捕鱼作业(含200海里经济专属区)

远洋捕捞业

主要指在国家领土范围外的水域进行的捕鱼作业(含在公海和其他国家海域内或经济专属区内)。

加工业

初级加工

主要指不改变被加工物形态的简单加工

深加工

主要指改变加工物形态的加工

农机化业

主要指为农业生产所需的机械、机具制造和农机维修服务

(四)近期我行农业贷款项目重点支持的范围

现阶段我行农业贷款的主要领域为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如下:

公司+农户:公司通过订单的形式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公司直接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和收购产品;

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建设原料基地,并通过原料基地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并收购原料;

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原料购销合同,合作社再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并提供生产服务;

公司+协会+农户:公司通过与协会签订合同,协会再组织农户生产。

具体支持的内容及区域如下:

1.主要支持品种:列入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规划的、已形成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品种,如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牛奶、牛羊肉和水产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2.主要支持产业化地区:见附件6-6-1。

3.主要支持对象:具有带动农户致富作用的、国务院八部委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省及省以下重点龙头企业。省及省以下重点龙头企业需以政府信用作为融资平台(待试点后提出指导意见)。

二、评审方法与要求

(一)关于借款人评审

对于新组建的借款人,应重点对主要股东的经济实力、运行机制、管理能力、主要产品及市场竞争能力和实际出资能力以及主要股东是否有从事农业项目的经历等方面进行评审。

农业企业的财务报表与现行企业财务报表基本一致,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 作为生产资料的种畜、多年生果树等列为固定资产。
      • 农业项目用地一般无土地证,且土地性质为农业用地,转让变现困难。
      • 考虑到农业项目的风险,借款人资产负债率应不超过65%

风险提示

农业企业许多由家族经营转型成股份制,因此在进行借款人评审时有必要强调管理措施。

(二)关于项目政策、技术及建成风险评审

重点说明项目概况、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建设政策性及可行性和必要性。

1、关于项目概况

(1)项目地理位置、建设区域,主要说明是否符合农业部规划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2)项目实施地省份(包括直辖市、自治区)、城市(主要指地级以上城市)基本情况介绍,主要包括:面积、人口数量、上一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及项目涉及品种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简介项目的主要产品,若产品超过两个时,列表说明。

(4)简介区域内项目涉及品种的种、养殖历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带动农户的作用等。该地区的农业项目及该品种是否曾使用开发银行的贷款,以及贷款作用、贷款规模、贷款的资产质量状况等。

(5)简介项目总投资及申请开发银行贷款数额,说明单项工程的投资分布。

(6)简述项目采用的技术,该项目技术的特点,国际国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几种不同技术的比较。

2、项目完工风险

(1)项目的审批:项目审批过程及审批文件及文件编号,是否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债专项(如食品加工专项、农产品加工专项、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等)。重大项目需有农业主管部门的推荐意见。

2)自然灾害风险

考虑到农业项目的特点,应说明项目面临的主要自然风险,如疫病、天灾等及可能形成的损失及所采取的必要防范措施。

3)产业化的实施模式

项目对农户的带动效果、采取的模式(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中介组织+基地等)。

4)项目政策性及可行性和必要性

3、资金风险评审

重点对项目总投资的各项资金来源进行逐项分析,说明其落实情况及可靠性。项目资本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投入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和国债等资金;地方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包括各项基金);企业自有资金以及其他不需要还本付息的资金。

资金风险评审规定参见《通用贷款评审篇》。

(三)关于市场风险评审

首先对项目产品进行目标市场定位,确定项目产品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还是区域性市场。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产品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产品的销售半径),除考虑到运输成本外,农业产品主要还要考虑产品的保持期及由此而产生的运输期限。

1、产品的量

针对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传统消费量、消费发展趋势、人口情况、人均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及潜在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的消费预测。

2、产品的定价

重点对各目标市场的同类产品的进行分析(至少有三年的数据),并根据社会发展、消费习惯、消费趋势的变化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否有可能的替代品。

3、企业的竞争能力

由于农产品的竞争性,市场分析还必须在市场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对同类产品的加工生产能力、市场价格、企业状况、国外产品进入市场的可能性等进行分析,确定本项目产品可能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

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际情况,市场风险分析按按加工类项目进行市场风险分析标准表测算。

(四)关于财务风险评审和偿债能力评审

农业项目的财务风险评审具有以下特点:

内部收益率变化范围较大,从最低大田种植业(低于8%)到最高的加工业(13-18%),视不同类型的项目及项目所处时间而异。

项目财务分析的一般原则:

1计算期

农业贷款项目计算期一般为15年,特殊项目可达20年。远洋渔业造船项目12年;

2、还款资金来源

可用于还款的资金主要包括项目的利润、折旧。农业项目的折旧依项目建设内容不同、建设地区不同而取值各异,远洋渔业项目的造船采用快速折旧法,一般折旧年限为8年,加工类的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补贴及贴息

借款人的综合效益及其他渠道获得的补贴等只是项目存在优势,而不能作为主要还贷来源。

4、偿债覆盖率

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偿债覆盖率应大于等于2。

5、税费与免税政策

(1)屠宰税:涉及屠宰加工的农业项目均要缴纳屠宰税。

(2)农业特产税:目前部分省份已取消,但仍有些地方对某些品种征收。

3)增值税:初级加工(即不改变加工物形态的)增值税税率13%,深加工税率为17%。对于国务院八部委确认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增值税采取先征后返,但计算时应注意进项和销项的不同。

4)消费税:酒类加工项目需缴纳消费税(5%

5)所得税:凡是列入国务院八部委确认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企业一律免交所得税。

6)农业税:今年国家正式宣布逐渐取消农业税,因此在进行项目评审时根据不同地区取值不同。

风险提示

农业贷款项目应特别注意自然灾害风险。

1)在财务评审时应注意,一些可研报告考虑农业项目自身风险不够,往往以最佳年份来进行测算,内部收益率过高。

2)一些农业产品的产量有大、小年之分,产量应平均计算。

(3)对于养殖类项目要充分考虑疫病流行及造成的损失。

(4)对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要充分估计到产品进口国与我国之间的贸易磨擦和技术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情况。

附件6-5-1

农业部规划确定的上述优势品种的发展地域

专用小麦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确保国内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出口。实行统一提供优质专用品种,推广保优李本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产销衔接,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带。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7个省的39个地市82个县、市。长江下游优质弱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4个省的10个地市20个县、市。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自治区的3个地市11个县(旗)农场及黑龙江垦区2个管理局

2007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0%左右,比2001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3个专用小麦带发展的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面积占全国专用小麦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比200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力争向东亚国家或地区出口的目标

专用玉米

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4个省、自治区的26个地市102个县、市(旗);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大局在河北、山东、河南等3个省的33个地市98个县、市。

2007年,2个优势产区玉米单产、总产分别提高20%,专用玉米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在增强优势产区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北出,抑制南进,形成有出有进,出大于进的贸易格局。

高油大豆

以提高高油大豆单产和含油率为重点,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尽快抢占国内增量市场,替代部分进口。加快选育高油大豆优良品种,推进专品种种植,实行高产模式栽培,推行深耕深松技术和玉米、大豆轮作制度,实行专收、专储,做好产销衔接。

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辽河平原、内蒙古东四盟市等5个优势产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个省、自治区的30个地市(盟)127个县、市(旗)。

2007年,东北地区高油大豆总产量明显提高,单产和含油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将我国高油大豆年进口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棉花

适应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近期以提高棉花比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短缺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大幅度减少三丝含量,提高棉花质量,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棉花效益。

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重点建设120个棉花生产基地。其中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的50个县,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等地的40个县,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兵团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30个县、团场。

2007年,3个棉区棉花单产达到75公斤/亩,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长绒、中短绒棉花比例力争由目前的1954调整为78310,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减少三丝含量,将长江流域棉区建设成为适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建设成为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3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满足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双低油菜

以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专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搞好专收、专储、加工,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重点建设长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3双低油菜优势区。长江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4个省(直辖市)36个县(市、区)。长江中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5个省的92个县(市、区)。长江下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江苏、浙江等2个省的22个县(市、区)。

2007年,长江流域油菜基本实现双低化,单产水平明显提高,新增油菜籽折油205万吨,满足国内植物油需求增量的60%,减少进口量,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油菜籽芥酸、硫甙含量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双高甘蔗

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广西、云南、广东等3个省、自治区的18个地市48个县、市。

2007年,3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为增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种植面积、总产量和食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60%65%;国内食糖基本自给,并能够抵御进口食糖冲击。

柑橘

按照鲜食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巩固宽皮柑橘、橘瓣罐头的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主攻脐橙、橙汁加工用等甜橙品种,积极稳妥地发展橙汁加工业,提高橙汁加工水平,减缓进口冲击,扩大早、晚熟鲜食品种种植,压缩中熟品种面积,延长上市期,提高均衡上市水平。重为加强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扩大柑橘良种供应能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和加工基地,提高橙汁加工、罐头加工以及鲜果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重点建设长上中游、赣南汀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三大优势产区,近期集中抓好长江上中游和赣南湘南桂北2个柑橘优势区的建设。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湖南、广西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个地市46个县、市及8个国有柑橘农场。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近期作示范性启动。

2010年,柑橘优势区优果率力争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平均亩产由7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其中加工用品种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早、晚熟品种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5%以上,鲜果上市期由4个月延长到8个月以上。把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把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把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宽皮柑橘出口基地。

苹果

加强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发展早、中熟品种,建设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和加工专用苹果原料生产基地,整合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巩固果汁竞争优势;强化鲜果生产管理和产后处理,提高鲜果商品质量,努力扩大出口

重点扶持和发展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2个苹果优势区。渤海湾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山东、辽宁、河北等3个省的12个地市28个县、市。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4个省的11个地市27个县、市。

2007年,2个苹果优势区优果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

Copyright © 2019- niushuan.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