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钮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物性皮肤病知识

动物性皮肤病知识

来源:钮旅网

 

 

第十章   动物性皮肤病

 

    可引起人皮肤病的动物有多种,以节肢动物最常见。血吸虫、钩虫及利什曼原虫以及水生生物如水母、海葵等也可致病它们引起皮肤病的机制主要有:①蚊、蠓、臭虫等的口器或尾钩叮咬机械损伤;②桑毛虫等虫类的分泌物、排泄物、鳞片、刺毛以及蜈蚣、蝎等刺螯人时排出毒液刺激皮肤局部或引起全身反应;③昆虫的毒腺或唾液内所含的多种抗原引起I型变态反应;④昆虫的口器留在组织内或寄生虫直接钻人皮肤后作为异物引起肉芽肿性丘疹或结节性反应。

 

第一节  疥  疮

 

    疥疮(scabies)是疥螨引起的皮肤病,其传播与亲密接触有关,成人疥疮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在国外列为性传播疾病之一。

【病因和传播途径】

疥螨又称疥虫,分为人疥螨和动物疥螨。人的疥疮主要由人疥螨引起。疥虫大小约0.2~0.4mm,雌虫较大,雄虫较校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表面角质层内掘成隧道,在其内产卵。卵经3~4日后孵成幼虫。从卵到成虫约需15日左右。疥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3日。本病以和疥疮患者同床睡觉而被传染最多。夫妻之间相互传染和同时传染给子女常见。集体宿舍中由于相互坐睡床铺、穿用患者的衣服,甚至握手等也可传染。寄生于兔、羊、狗等的动物疥螨亦可感染人,但症状较轻。

【临床表现】

疥螨常侵犯皮肤薄嫩部位,皮疹为小米粒大丘疹或丘疱疹,多见于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腰部、下腹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处。成人头、面、掌跖等处不易受累,但婴幼儿例外。有时可见隧道。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发生豌豆大小的结节,为疥螨引起的异物反应。自觉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可继发感染而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甚至发展为肾炎等。对有感觉神经病变或严重体残的患者,因对瘙痒不能起反应或不能搔抓,容易发生结痂性疥疮(又称“挪威疥疮”),表现为大量鳞屑、结痂、红皮病或疣状斑块,患者身上有数百万个疥螨,传染性极强。

【实验室检查】  阳性标本可找到疥螨或椭圆形、淡黄色的薄壳虫卵。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接触传染史,好发部位,夜间剧痒等不难诊断。若找到疥螨即可确诊。

    应与痒疹、皮肤瘙痒症、虱并丘疹性荨麻疹、湿疹等鉴别。

【预防和治疗】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治疗。家庭内成员或集体生活者应同时治疗。患者的衣服、寝具应煮沸消毒。外用药疗程结束后要换已经消毒的衣被。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对瘙痒严重者可辅以镇静止痒药睡前内服。并发化脓性感染时,应同时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外用治疗可用:

 1.10%硫磺软膏(婴幼儿用5%)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搽药,自颈以下,遍搽全身,1~2次/日,连续3~4日为一疗程。搽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药效。

     2.25%苯甲酸苄酯乳剂杀虫力强,刺激性低,可每日搽药1~2次,共2~3日。

     3.1%y-666霜有较强杀螨作用,无臭味,但有毒性。一般只搽1次,成人用量不超过30g,24小时后用温水洗澡。此药大量吸收后可较长地在脂肪组织中积蓄,排出较慢。为预防对肝、肾功能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在较大面积抓破皮损处,最好不搽。一次治疗未愈者,一般需间隔1~2周方可重复使用。儿童及孕妇禁用。

     4.阴囊等处的疥疮结节 难以消退,在用上述药物治疗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或结节内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也可用液氮冷冻治疗。

 

第二节 螨皮炎

 

    螨皮炎(mite dermatitis)是由螨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蜕皮而引起的急性皮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螨为肉眼刚能见到的微小昆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由蒲螨引起皮炎又称谷痒症(grain itch),谷类收割者及包装工人被蒲螨叮咬后易发病寄生在鸟的鸡皮刺螨和啮齿动物的鼠螨也叮咬皮肤。有些粉螨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而不吸血液,所引起的皮炎是宿主对螨的分泌物或螨皮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在被螨叮咬的部位出现水肿性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样丘疹、瘀斑,其上有小水疱,偶尔为大疱,中央有针头大小的“咬痕”。自觉奇痒难忍。常伴有抓痕与结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关节痛、发热、乏力、恶心等全身症状。几日后可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个别患者可发生哮喘、蛋白尿,或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接触物上可找到螨虫而确诊。

    【治疗】  对症处理,可用含1%~2%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或5%樟脑乙醇。皮损广泛者或瘙痒严重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内服抗组胺药物。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第三节 毛虫皮炎

 

毛虫皮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是由于毛虫的毒毛或刺毛刺伤皮肤后由其毒液引起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的致病毛虫有桑毛虫、松毛虫和刺毛虫。桑毛虫为桑毒蛾的幼虫,约有200万~300万根毒毛,其内含有激肽、脂酶以及其他多肽物质。松毛虫是松蛾的幼虫,每条虫约有1万多根毒毛,其内为棕黄色粘稠毒液。活虫与虫尸毒毛均可致病,刺毛虫的毒液含斑蝥素。毛虫的毒毛极易脱落,随风飘扬,吹到人体上或晾晒的衣服上,刺人皮肤,毒毛内的毒液对皮肤的原发刺激作用引起皮炎。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5~10月,干燥、大风季节易流行。在桑树、马尾松、柳树林及各种果园毛虫较多,人们在野外作业或活动、树荫下纳凉时易患病先有剧痒,皮疹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红斑、斑丘疹,呈淡红或红色,中央常有一较针头略大的黑色或深红色吸吮点。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丘疱疹、风团样损害。皮疹可数个、数十个、数百个不等,常成批出现,分布于颈、肩、上胸部及四肢屈侧。自觉剧痒,夜间入睡前尤甚。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如反复接触毒毛或经常搔抓,病程可长达2~3周。个别情况下毒毛可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可致失明。

松毛虫引起皮炎的同时可累及骨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以手足小关节为主,多为单个关节受累。一般1~2周后渐愈,重者可反复发作,形成骨、关节畸形。也可表现为四肢尤其是下肢的软组织肿胀,有时以会阴及臀部较严重。

    【实验室检查】  用透明胶带直接紧贴于皮损表面,将胶带放在滴有二甲苯的载玻片上直接镜检,可找到毒毛;或用生理盐水1滴洗下甲垢,将洗液涂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用解剖显微镜在皮疹部位可见已刺人皮肤或横卧于皮沟中的毒毛。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流行地区、皮疹分布特点、自觉症状及找到毒毛可以确诊。

    【治疗】  原则是尽可能去除毒毛,止痒、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氧化锌橡皮膏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皮损部位以粘除毒毛。如接触毛虫及其污染物后,立即用肥皂、草木灰等碱性溶液擦洗干净。局部外擦止痒、保护性药物,如1%薄荷炉甘石洗剂。皮损广泛剧痒者,可内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者可内服糖皮质激素。松毛虫所致骨关节炎治疗以消炎止痛、防止关节残废为主。

    【预防】  采用药物喷洒或生物防治消灭毛虫及其成蛾。在有毛虫的环境作业时不要位于下风方向,尽可能穿戴防护衣帽。

 

第四节  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paederia dermatitis)是因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的毒液引起的毒性皮炎。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在夏秋季节活跃,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若停于皮肤上,虫体被拍打或压碎后,体内的强酸性(pH1-2)毒液可致皮炎。

    【临床表现】  好发于夏秋季节,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接触毒素数小时到2日出现皮炎,皮损为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面部、颈、四肢及躯干等暴露部位多见。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自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可伴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周,愈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诊断】  根据在隐翅虫接触部位的典型皮损,自觉痒、灼痛,夏秋季发生等可诊断。应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等鉴别。

【治疗】  局部湿敷可选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0.1%雷佛奴尔溶液、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1:10聚维酮碘溶液。红斑损害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新鲜马齿苋捣烂敷于患处, 2~3次/日,或者南通蛇药片6~8片,加水调成糊状,局部外用也有效。严重者可短期内服糖皮质激素。

 

第五节  虱病

 

虱病(pediculosis)是由虱寄生于人体,反复叮咬吸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分为头虱、体虱和阴虱三种,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阴虱为性传播疾病),亦可通过被褥、衣帽等间接接触传播。

【病因和发病机制】  虱为节肢动物昆虫纲,属体外寄生虫。有相对的宿主特异性和寄生部位特异性。阴虱与体虱和头虱的不同之处:阴虱的中腿及后腿爪较大,腹部宽度大于长度,外形似螃蟹状,头虱和体虱身体长度大于宽度,中后腿较短,成年的阴虱及卵均比头虱、体虱小,且运动速度较慢。头虱体虱离开人体后可存活10日左右,阴虱离开人体后存活期很难超过24小时,故只有在宿主高热、死亡或与另一宿主密切接触时才离开宿主。阴虱的足爪对毛发的抓附能力与阴毛、腋毛、胡须、眉毛、睫毛的直径相匹配,头虱则与头发的直径相吻合;阴虱的卵适于粘附在阴毛上,体虱的卵则适于粘附于织物纤维上。虱用口器刺人人体皮肤,吸吮人血时,其唾液内的毒性分泌物加上口器的机械刺激而引起发病体虱还可传染回归热和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

     1.头虱病(pediculosis capitis)头虱多寄生于头部耳后发根上。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妇女与儿童,在头发处易发现头虱及虱卵。虱叮咬处有红斑、丘疹。瘙痒剧烈,搔抓后引起头皮抓痕及血痂。重者浆液渗出可使头发粘连成束并散发臭味。易继发感染而发生脓疱或疖并淋巴结炎或湿疹样变。检查时可见头虱在头皮上爬行,头发上可见虱卵粘附于发干的一侧。

     2.体虱病(pediculosis corporis)在内衣的衣领、裤腰、裤裆的衣缝等处易发现体虱及虱卵。多时可到头巾、被褥上。躯干部皮肤可见因体虱叮咬而引起的红斑、丘疹或风团块,常伴有线状抓痕及血痂。久之可发生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3.阴虱病(pediculosis pubis)突然发生的阴毛部剧烈瘙痒,大多数患者或其配偶近期有不洁性关系史,或近期曾在外住宿。瘙痒以晚间为甚,主要局限于耻骨部,也可累及肛周,腹部、腋部、睫毛及小腿,其配偶或性伴可有类似症状。可见阴毛上粘附有灰白色砂粒样颗粒的阴虱卵,及缓慢移动的阴虱,或见一半钻入皮内,一半露于皮外的阴虱,伴抓痕血痂,或散在片状蓝色出血瘀斑。患者内裤上常有点状污褐色血迹,为阴虱吸血处的点状出血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不难诊断,查到虱或虱卵即可确诊。应与瘙痒症、痒疹、疥疮结节等鉴别,但需注意有时这些病变可与阴虱同时发生。

    【治疗】  头虱患者应剃头后搽药,女性患者用密篦子将虱和虱卵篦荆外用50%百部酊、25%苯甲酸苄酯乳剂搽遍头发,2次/日,第3日用热水肥皂洗头。将用过的梳、篦、帽子、头巾及枕套等同时进行消毒。患体虱时衣被等物应煮沸消毒。阴虱首先要剃除阴毛并烧掉,然后用以下药物之一外擦局部:1γ-666霜、10%硫磺软膏、0.3%除虫菊酯或25%苯甲酸苄酯乳剂。凡士林外涂可阻塞虱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虱死亡,对虱卵无杀死作用,在剃去阴毛和消毒内裤等措施配合下,仍有较好疗效,无毒无刺激性,适用于孕妇或局部皮肤有破损或炎症者。用药后虱和虱卵虽被杀死,但瘙痒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可对症治疗。应同时检查并治疗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虱病是传染病,防重于治,应杜绝不洁性关系,严格消毒污染物。

 

 

 

Copyright © 2019- niushuan.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