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钮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检察院关于不起诉时限的规定

检察院关于不起诉时限的规定

来源:钮旅网

存疑不起诉时限约为一个月,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后,若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检察院可作出不起诉决定。存疑不起诉应注意案件经过两次补充侦查且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如有新证据证明案件符合起诉条件,检察院可撤销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存疑不起诉需基于犯罪事实适用性,遵循司法程序,保护公民权益,避免程序错误导致违法行为。

法律分析

一、检察院存疑不起诉时限是多久?

存疑不起诉期限是一个月左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4款规定: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三款规定的精神,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在1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两次为限。因此,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对于事实仍未查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案件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于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

(1)据以定案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

(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

(3)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而无法排除的。

二、决定存疑不起诉注意事项

人民检察院根据上述情形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如果发现了新的证据,证明案件符合起诉条件时,可以撤销不起诉决定,提起公诉。对于存疑不起诉应当注意的是,只有案件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后,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时,才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因此,案件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和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存疑不起诉的必要条件,人民检察院必须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既可以防止放纵犯罪分子,又可以防止久侦不决、久押不放的现象,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存疑不起诉的相关认定情况,应当基于犯罪事实的适用性基础上,如果犯罪在审查后是犯罪事实成立的,那么是需要进行起诉并判决处理的,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司法审理的程序来进行处理,避免出现程序错误而导致违法行为。

结语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存疑不起诉情况下,人民检察院经过两次补充侦查,若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然而,人民检察院必须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防止放纵犯罪分子和久侦不决、久押不放的现象,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存疑不起诉后,如果发现新的证据证明案件符合起诉条件,人民检察院可以撤销不起诉决定并提起公诉。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处理,避免程序错误导致违法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Copyright © 2019- niushuan.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80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