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钮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论

来源:钮旅网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令你欲罢不能的书。我们可以来看看大家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1

  《天》这本书评分很高,后来买来在两天之内迫不及待看完。说实话,我很怀疑群众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是否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秘主义的猎奇心态。说白了,也许我们只是被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所折服,而并没有深入思考到精神病患者以及这个群体对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

  作者通过录音笔和做笔记的方式,在20xx-20xx年(好像是的)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司法,医院等途径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解”。其中病人对于高端学科(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的侃侃而谈让作者--高铭觉得对方的学识和眼光远超常人所能理解,或者有的病人对于部分边缘学科--玛雅文化的极致研究,包括破除一些关于玛雅文化的谣言,又使得作者以及部分读者更加“钦佩”这些精神病患者。必须承认,高铭在这四年的记录以及后续整理成书的过程中大多保持了相对保留和质疑的态度,非常科学和客观,但是这仍然抵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对-方-是-疯-子。每个人都有些许轻微的精神病,但是疯子的不同在于他们大胆甚至是不顾后果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正如达利所说“我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没有疯。”但是达利仍然是疯子,因为他的画即他的言。如果仔细看达利的画,魅惑力甚至超越一个身材高挑美艳的美女图片,这种疯子的引诱,高铭称之为“邪教教主的潜质”,蛊惑群众,煽动人民情绪的能力---而这典型的代表,即是广大读者对于这本书以及书中记载人、事、物的痴迷与吹捧。事实上,这样的痴迷我相信大多是叶公好龙,如果我家里突然出现这么一个逻辑缜密,价值观颠覆传统观念的仙级人物,天天不知疲惫地告诉我“你是过去,亦是现在,更是未来。”要么我会臣服在他的逻辑辩论之下成为追随者,要么干脆找一块豆腐撞死。更讽刺的是,大部分的读者也不会真正出现在自己生活圈子中的疯子保持尊重和敬仰的态度,而对文艺作品和书中提到的“疯子天才”无比崇拜。

  另外,正如歌德所说,也是高铭在书中引用,“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他有所保留地将信将疑认为这些精神病人可能预言了包括“女人是外星人”、“细菌创造人类文明”、“鼓吹部分人类返回自然生活”等等非常有诱惑性甚至充满魅力的言论的正确性。在未来,他们也许是对的,也许我们才是疯子。但是让我恨不得加粗并且亮化的一句话,必须强调:证据是支持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典型的例子就是,亚当斯密曾经在国富论中强调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条件从而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证据---统计数据,即通过统计小小的钉子制造商生产在一天之中产量---究竟是专业人士生产多还是包揽一切生产环节的“多面手”产量高?显而易见的统计数据奠定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可惜,当我们在被这些神乎其神的言论惊得目瞪口呆的时候,却鲜有人去继续用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方法去上下求索,而仅仅是听一帮疯子去滔滔不绝地“胡说八道”。

  最后,和许多半宿命论和混沌论者一样,我不完全相信科学,更不会轻易相信从A到B的因果关系,那么,对于《天》中所提及某些观点,比如“物质的尽头是精神”“在无限的时间中我们可以先死去再出生,先吃到鸡蛋再打破蛋壳”等等,和作者一样,持质疑的态度----不会太在意,但是有朝一日得到确凿的证据(可惜对于混沌论,必然即偶然),便会至死不渝地坚信。正是因为人性如此的谨慎和客观,科学家们才会慢慢用他们的宗教---科学去帮助人类更多了解这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2

  当我回首那本读了四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才发现,我仍旧有很多新的理解出现,下面我会在无聊的时候把自己对每一篇的感受一一的列举出来。再次感谢作者“塔塔的死亡周刊”带给我们这些精彩的患者采访。

  很多人都在批判这本书,说这是一本小说,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我会用我的分析告诉你们,首先,夸张成分一定会有,但不是很多,如果说这本书里的内容是作者一个人编写出来的,那么在我看来,作者不可能是人类这么简单,如果他有这样的能力,不去做科幻电影的导演真的是屈才了,我可以用人格担保,文章中的故事全部都是实例。

  1.《生命的尽头》

  文章当中的女患者思考的问题我早就有思考过,今天重读文章的时候明白了很多,科学家在苦苦寻找的外星生命其实有很多形式,如果把生命形式的衡量标准与地球相同,自然不会有什么如意的结果,就像那位女患者所说,石头也是生命,在石头的视角下,我们的生死太过飞速,石头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整个蚁巢是一个生命,蚁后充当大脑,心脏以及繁殖器官,其他的工蚁就像红细胞不断地传送着养分。我曾经看报道,在深海地区,生物可以在高压海底,水温上百度,上千度中正常生存,难道它们不就是地球上的“外星生物”吗?科学家的意图不是寻找生命,而是寻找可以和我们沟通的生命,仅此而已。。。

  2.《梦的真实性》

  连环梦——相信很多人都做过这种梦,此次梦中的的事情会在下一次做梦时延续或者重演,文中患者的连环梦与他人所说的连环梦有少许的差异,第一,患者已做此梦数年,第二,此梦根据时间的推移会有延续性,再有,梦中除她以外的唯一人物是一个和她生活毫不相干的,凭空捏造出来的,这就是最大的差异,弗洛伊德曾说过:“梦是欲望的体现”,但是此梦没有一点符合这个结论。患者可以在梦中自由活动,而且可以记得住一些细节,这可以证明一点,患者的脑容量不一般,她可以在自己的大脑当中建立一个地图,就像虚拟游戏,听起来类似《到梦空间》,但是这个是真实的,不可思议。。。

  3.《四维虫子》

  是我格外关注的篇目之一,因为四维空间成为了当今热议的话题,因为大家都有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是有好处的,四维空间的一些理解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笔者曾经在空间中有提及,先说说这位少年,他说自己可以看到绝对四维生物,这一点我是相信的,有一句古话是这样说的:“眼见为实”,在这个新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句话了,看不见,摸不着,不一定不存在,就好比核辐射,没有精密的仪器你是无法检测到的,但是它却可以杀人于无形,人类的眼睛只能观察光谱可见光的范围,这是何等的狭小,狗的鼻子可以分辨数十万种气味,蝙蝠通过超声波探路,蛇的信子是热感的,苍蝇4000个小眼组成的复眼,海豚的声波等等,相比之下,人类的器官都显得微不足道。人类只有一个所谓相对高贵的大脑,人类没什么可以骄傲的,我们只是拥有一个特长而已,我们事实上是不能像其他物种那样完美生存的,我们的生存是一种透支,没有互利的循环,所以说,人类的大脑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恰恰人类伤到了自己。

  想象一下,如果人眼的接受光谱扩展到从长波到宇宙射线,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或许周围的东西都是透明的,我们会有一种类似眼睛的接收器,它不是眼睛,因为它不可以分辨颜色,记住,颜色只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东西,发光不存在,所谓的发光只是物体的辐射正好可以被人类的眼睛识别形成了神经冲动,真实的世界是没有所谓的颜色的。

  综上所述,人类的认知能力极其的有限,世界上有太多的事件是我们不能解释的,我们不能急求于否定它们,文中所说,专业的人给那位少年做了物理测试,成绩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用了自己的知识去衡量他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毕竟不是一个维度的知识,一个先天性失明的盲人画家可以画出三维透视图,我们为什么就不允许一个普通人拥有四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别忘了,一切还仅仅都是假设。。。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3

  他们,是一群危险的人,至少在世人眼中是这样。

  作者不是一名专业的医师,但这并不妨碍他用一颗平常心去观察他的对象——精神病人。无疑,这是一个生僻而又新鲜的人群,可贵的是:在我这名读者眼里,作者虽是出于好奇的心态去了解观察精神病人,但却没有用猎奇的噱头叫卖营销其中的病例。在作者眼中,他们是可接近的,可理解的,可共处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认为这是一个蹩脚的书名,但这无损书是好书这个事实。通过书中的对话描述,一幅幅精神病人的影像立现眼前,提示着我们这些“正常人”许多我们未曾深思玩味过的玩意儿——时间,死亡,色彩,习惯,信仰,文明,善恶,笃定,虚妄……

  我的妈呀?这不都是哲学家才想的东东吗?原来精神病人也在想!

  恭喜你,答对了!事实上,书中精神病人的所思所想,和很多哲学大牛们不谋而合。但重点是:当你倾慕的某美女mm,因为和张曼玉穿同一款式的裙子而雀跃不已的同时,你鄙夷的某精神病gg,却在因为和柏拉图思考同一款式的谜题而身陷囹圄。

  精神,就是一个危险品。不是吗?在一个“现代文明极大丰富”的时代,世人每每嘲笑“精神病人”,却鲜有对“物质病人” 侧目。是我们在否定精神病人,还是精神病人在嘲笑我们?当我们向物质世界需索无度的时候,我们也将一群意识奔逸的异见分子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在秩序维护者眼里:物质病人,是安全的;精神病人,是危险的。他们的危险在于:他们会告诉你,世界的一切,并不是必然成立的,还有另外的世界自足地存在。那些凡夫俗子们,只是依靠许许多多“未经推敲验证的约定”,才能心安理得地苟活于世。然而,假如你和精神病人一样,对那些“先验正确的公共真理”开始怀疑时,你面前的危险帷幕已悄然拉开了……

  这本书会让你发现:假如不具备行为攻击性的话,很多精神病人其实很有意思,比物质病人来得有趣——当然了,对相当部分的人来说,被精神病人颠覆自己惯有的思维定势,远比被他们剁掉手指来得骇人:)

  【风险告知】:如果你的世界观不足够自洽,如果你的逻辑不足够严密,如果你的眼界不足够包容,如果你的情商不足够剽悍,请慎读此书!

  【友情提示】: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是一本危险的书,至少在我眼中是这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4

  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集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积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作者题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令我欲罢不能的书。这也是最近我想周边朋友推荐最多,反响最强烈的一本书。它很像一本畅销的通俗小说,不过,他不是一本小说,甚至不是一本通俗读物。这本书充满密密匝匝的专业科学内容,但又明了通俗,逻辑清晰,颇有张力和震撼效果。部分内容已经发帖《精神病人的世界》,4个月内天涯点击率突破300万。内容已引起剑桥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在这本书里写了48个案例和2个篇外篇,共50篇。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以对我的震撼程度排序:量子物理学、宇宙观、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哲学、生物学、人体学、宗教、佛学禅修(不少人都很喜欢《苹果的滋味》,我也是)、符号学、玛雅文明以及预言等等。但作者高铭并非精神病医生,甚至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但他凭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无尽渴望,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以及边缘人的内心世界的强烈好奇。他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并善于和“疯子”对话的青年作者;我们需要这本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书——需要它打开的那扇窗,是生活在所谓正常轨道的我们,第一窥见来自另一个人群迥异的内心世界和那些让人膛目结舌的思想。

  只要你不麻木读者本书的时候,你对精神世界的认识定会慢慢改变,甚至可以体验思想造反和沸腾的兴奋和快感。高铭在这本书里以最直接简单的对话形式,再现了他与多位精神障碍者的交流。与他们对话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不但要有人体学、心理学、哲学、生物学、佛学、宗教学、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等知识,还要有死缠烂打,非要和一个沉默者对话的执着毅力,更要有逻辑思维和客观辩析的强大本能,因为即便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大夫,也有可能被蛊惑成疯子。

  说到这,不免要赞叹一个完全凭借自己探索精神的人,除了工作生活,还可以了解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端科学;居然可以用4年的时间(班还是要上滴,但是几乎是所有的休息时间)通过各种人脉,得以和精神病人、心理障碍患者等奇奇怪怪的边缘人近距离接触。作者说有时候和一个精神病患接触有可能要接触10余次,才有一次有效沟通。当他们在发病状态下,对话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太困难而几乎不可能得到什么确实的交流。但他们什么时候发病,程度如何,却完全不可控。只能一次一次的去探访,直到积累到足够多的资料和对话录音,知道了这个案例的始末。

  在这本书中,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充满睿智,喜欢在独特思维、严密逻辑中跟作者斗智斗勇,不断让高铭领教他们超出一本人类思想范畴的认知体系、思维模式、推理能力。这些疯子的叙述对话都可以拍成相当精彩的科幻片,惊悚片,其思维构想程度绝不亚于更和一位出色的美国编剧,有些内容的发表甚至引起剑桥物理研究院的关注。

  我们都只是在认识世界的路上,谁又能说,疯子认识的世界没有更接近世界的本质?如同一个疯子说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不过在看着本书的时候真的很快乐。仿佛身上所有的毛孔都打开,那些文字化作一股气被吸入体内。又仿佛整个灵魂从眉心钻出,上升到宇宙的高度去俯视这个星球,俯视着整个人类的从远古到现如今的工业文明的发展。从心底里的愉悦,那一刻我感谢自己的存在,我为自己的生而为人惊奇万分。这种体验是高就未曾遇到的了,那种视野一下子开阔许多,世界猛然间增添万分颜色的感觉真好,看完以后,我比以前更加的充满对于生命的敬畏,充满对自然法则的崇高敬意。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高科技已经能让我们上天入地,但对于人自身内心世界的探索依然徘徊在层层迷雾外。正如书名所揭示的一样,天才与疯子其实仅仅只隔一步之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胡思乱想,每个人都曾有过异想天开,每个人都会不经意的做着不着边际的梦。而我们之所以是正常人,是因为我们用总所周知的常识,用约定俗成的规矩把自己的言行加以约束,装在一个安全套里。所以我们既不是疯子,也不会成为天才。

  我们习惯只相信能用现代技术手段证明的东西,只相信公开发表的资料数据、专家观点,而不会去想:假如一切另有可能,那会是什么?

  疯子没有这种界限,于是他们可以天马行空,而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聪明,这部分人从某种意义上更接近天才,他们的想法、发现和独特的视觉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我说: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这本书看看而已,千万别太认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论5

  他们,是一群危险的人,至少在世人眼中是这样。

  作者不是一名专业的医师,但这并不妨碍他用一颗平常心去观察他的对象——精神病人。无疑,这是一个生僻而又新鲜的人群,可贵的是:在我这名读者眼里,作者虽是出于好奇的心态去了解观察精神病人,但却没有用猎奇的噱头叫卖营销其中的病例。在作者眼中,他们是可接近的,可理解的,可共处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认为这是一个蹩脚的书名,但这无损书是好书这个事实。通过书中的对话描述,一幅幅精神病人的影像立现眼前,提示着我们这些“正常人”许多我们未曾深思玩味过的玩意儿——时间,死亡,色彩,习惯,信仰,文明,善恶,笃定,虚妄……

  我的妈呀?这不都是哲学家才想的东东吗?原来精神病人也在想!

  恭喜你,答对了!事实上,书中精神病人的所思所想,和很多哲学大牛们不谋而合。但重点是:当你倾慕的某美女mm,因为和张曼玉穿同一款式的裙子而雀跃不已的同时,你鄙夷的某精神病gg,却在因为和柏拉图思考同一款式的谜题而身陷囹圄。

  精神,就是一个危险品。不是吗?在一个“现代文明极大丰富”的时代,世人每每嘲笑“精神病人”,却鲜有对“物质病人” 侧目。是我们在否定精神病人,还是精神病人在嘲笑我们?当我们向物质世界需索无度的时候,我们也将一群意识奔逸的异见分子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在秩序维护者眼里:物质病人,是安全的;精神病人,是危险的。他们的危险在于:他们会告诉你,世界的一切,并不是必然成立的,还有另外的世界自足地存在。那些凡夫俗子们,只是依靠许许多多“未经推敲验证的约定”,才能心安理得地苟活于世。然而,假如你和精神病人一样,对那些“先验正确的公共真理”开始怀疑时,你面前的危险帷幕已悄然拉开了……

  这本书会让你发现:假如不具备行为攻击性的话,很多精神病人其实很有意思,比物质病人来得有趣——当然了,对相当部分的人来说,被精神病人颠覆自己惯有的思维定势,远比被他们剁掉手指来得骇人:)

  【风险告知】:如果你的世界观不足够自洽,如果你的逻辑不足够严密,如果你的眼界不足够包容,如果你的情商不足够剽悍,请慎读此书!

  【友情提示】: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是一本危险的书,至少在我眼中是这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论6

  如果一个孩子深信世界是果冻,大家就夸他有想象力。

  如果一个成人比喻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哲学家。

  如果一个成人假设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科学家。

  如果一个成人创造的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艺术先锋。

  如果一个成人深信世界是果冻,在古代他可能被称为宗教先知,在现代就叫精神病患者。

  可怜的精神病患,为什么唯独他进了医院?

  因为哲学比喻和艺术表达不必是绝对真理;宗教先知受限于时代 (《圣经》搁现在也是一传记);儿童的臆想向来被允许(比如圣诞爷爷、牙仙、美人鱼等等);科学假说有其特定的陈述形式且可证实或证伪,简言之是基于模型的实证(否则弦论的提出者早就进医院了) 。

  而精神病人坚信的理论——只有阐述、无法验证、消除未知、解释“一切”——它使探索尚未开始就已经终结。有两种理论最不可信:漏洞百出的和无懈可击的。后者即使再完美,也受限于时代、物种、认知、语言等等,而其无懈可击阻止了探索者去突破这些界限。它唯一的作用是消除人们对未知的不安。停止提问也就停止了思考,停止思考便就不再纠结。

  一般而言,好奇引人接近未知、恐惧让人远离未知。不过,当人深受内心源源而出的诘问所困扰时,恐惧反而使人接近未知——为了消灭它,这是恐惧诱发的攻击。好奇与恐惧产生两种探索者,前者乐在其中,后者则表现出一种焦虑、直至未知消除。

  有一类未知,被称之为终极问题,比如:时空本性、生命意义、因果关系……

  有那么一群人,热衷于终极问题,他们中有:儿童及幼态持续者、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还有精神病人。

  这种热衷出于好奇,也来自恐惧——恐惧尚未闻道就带着疑问进了坟墓、恐惧生命的无意义、恐惧真理的缺失。这些人中,精神病患者的恐惧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比谁都希望:真理是存在的、世界是完整相关联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他们一厢情愿地将全部未知变为已知,不过是为了让世界符合想象。

  然而,人无法知晓一切,我们只能看到过去光锥中的事物,人类的大脑与技术都存在局限性,我们的感官与思维会过滤信息(试想一下同时听到世界上所有声音的感觉……对传说中无所不知的、不具备信息过滤能力的神表示同情)

  人类多长了几个脑细胞,就自以为在宇宙中地位独特,自觉身体虽然渺小,然精神伟大而崇高。甚至,光用精神一词还不足以形容万物之灵的优秀品质,又有了灵魂、智慧、思想、心灵……一旦发现自己的头脑无能为力,就各种不自在。丝毫未发现自己的执着、矛盾、自负。此处没有贬损书中精神病患者的意思,他们只是在思考——这一点就足够赢得尊重。

  其实恐惧未知再正常不过了,它推动了人类文明,但没必要心为其役。

  请顺其自然。

  后记:二是挡不住的,丫能穿越时空搥中笑点,写下这篇书评的时候还在学校厮混,很费解凭这文风是怎么考上大学的。

  几天前,读到某课题申报中的一句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基督教文化去伪存真”,起了好奇心,次日便前往文中田野调查所在地之一一探究竟。恰逢教区交流会,为首一牧师旁征博引,对进化论做了一番去伪存真,证毕垂问:“收获如何?”,吾见短智愚,突然躬闻大道,一时茅塞难开,对其所谓“达尔文晚年反悔”一事尚有疑虑,但毕竟年轻气虚,只能竖起拇指用平生掌握的唯一一句寿司语赞道:“死狗哎!”

  人的本能之一是倾向于收集与个人观点相合的事实,所以淫者见淫、痔者见痔、腐者见腐,唯物者看到迷信、信徒看到忏悔,所有人都忙着去伪存真:去他人的伪存自己的真。以自己的立场证明自己的正确,可否算是一种思想专制?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长得寒碜,不会走过去拍拍人家的肩说:“走,我带你整容去!”,但当我们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寒碜,却有不辞辛劳去纠正的冲动。假使能回到几年前,我会闭嘴回实验室铲屎。

  一个人就是一座法庭,既已把自己关进精神的牢笼,又何苦要去审判别人?不过是因为他人洞穴的暗隐幽藏,才会想要洒入刺目的阳光,才会对洞中人的真实处境缺乏尊重。什么是“顺其自然”,不过是选择各自所能承受的:能承受苦熬的选择生,能承受虚空的选择死,承受未知的人走进迷雾,承受约束的人紧随光明。可是谁在洞穴内,谁在洞穴外?“瞎子不能给瞎子领路,否则两个人都会掉坑里。”(什么福音里说的,此处不考)个体的智慧差异,相对于磐错的洞穴迷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人类相信知识、相信经验、相信思想的新陈代谢,也相信世界之鸿蒙、自身之微渺,相信时间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经过了几千年才学会放下是非分明的傲慢。

  某夜风老灯残,我路过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沿着厚厚的围墙一直走,突然疑惑:哪一种更自由——在墙内与世隔绝还是在墙外把别人的生活重复一遍?哪一种更艰难——独自对抗全世界还是背叛自己顺应时代?我非鱼,不知鱼之苦乐。正思量,忽闻低低的吟唱从墙那头传来,声细如丝,侧耳即断:万水千山一念起,沧海桑田一念息。嗯,的确是这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评论7

  “有个精神病人讲了个笑话。公园长椅上有三个人,其中两个一直在假装捕鱼撒网捞鱼。另一个在看报纸。警察问后者,你认识他们吗?答:认识,我带他们出来散心。警察说,赶紧带他们回家吧,在外面会吓到人。答:好的,我马上带他们回去。然后他把报纸放在一边,空手开始划船划船。”

  “很多人的看法都错了,以为想不开的人才会得精神病,可是我身边很多精神病友,非常想得开,原本没有孩子,后来有了,馋了想吃肉就杀了自己的孩子吃。吃了就吃了呗,反正原来也没有。”太通透了。

  见识浅薄的一大好处是容易被震撼。不像那些渊博的人,浪费了大把遇到古怪言论而大呼“哇靠”的机会。反正,这本精神病人访谈录,很随意地就把我震撼到了。我干嘛不说自己被福柯的《疯癫与文明》震撼了呢?显得高级多了,撒个谎会死啊。

  如果你看过《生活大爆炸》,就很容易理解我干嘛要讴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长得有点丑的书了。该书作者经历过一次深度催眠后,说出的话把自己吓了几跳,从此就成了精神病控,花4年时间去挨个访谈天才型疯子。基本上,这就是正常人被几十个高智商神经病调戏和羞辱的故事。里面有男女老幼各种版本的谢耳朵。这些疯子,一个比一个学识渊博、逻辑严密、气场强大、德艺双馨、可歌可泣。

  比如一个17岁的正太,属于物理天才型疯子,作者为了跟他沟通,试了7次,实在听不懂他讲的专业理论,去图书馆狂啃量子物理书籍、拜会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听物理讲座,恶补一段时间,再请一个量子物理教授当外援,总算争取到对话机会。结果,刚开口说“物理三维是长宽高”就完蛋了,正太怒斥:物理三维是长度、温度、数量!长度里面包括长宽高。你还是再回去看书吧!作者认错啊认错,坦承自己白痴,好不容易正太怀抱对SB的悲悯,才勉强给他透露了点前沿课题,“跨越时间来看,人类是很长很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我个人超爱这个既科幻又哲学的比喻),拽了一大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知识,正太甩下一个结论: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这话怎么看都长了要得诺贝尔奖的模样,建议读十遍(笨蛋读100遍),。

  比如一个60多岁的老爷爷,其人生完全就是现实版《飞越疯人院》或者《K星异客》。他在一家精神病院住了十几年,被称为“镇院之宝”,WHY?他的牛逼在于,能把等外星人老乡接自己回家的、天天在床上划船的、埋头写小说(没有纸笔)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疯子统一到自己的世界,组织他们定时召开主题研讨会,谈论一些历史、哲学、社会学的命题,几个疯子被他治好,几个疯子被他治坏了。他被关进单间,却跟度假似的,很HIGH地吃饭睡觉看报纸。一般人孤单个一年就要疯掉,好在他已经疯了,早就超越时间这么庸俗的层面了。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愉悦,主要是可以经常去“时间的尽头”玩,接下来又是一堆“黑洞蒸发”“广义相对论”之类的阐释,我承认我看不懂,看得懂我还被震撼个屁呀。反正,这位大神的中心思想就是,瞬间就是永恒。

  比如一个30岁的公务员,先给作者普及了量子泡沫、时间悖论、多宇宙学说等常识,当面批评了量子物理学家不懂逻辑,后者很羞愧。然后他宣布自己是从另一个宇宙穿越来的,他们那个宇宙已经发明了反重力器。作者问:那你可以做一个出来给我看吗?他像看一个白痴一样看作者:我又不是机械或者物理应用学家,我怎么知道怎么做?你们地球有喷气飞机,你做一个给我看看?

  比如一个30岁的大美女,讲自己的一套理论就讲出一堆粉丝,宛如邪教。她认为,物理学家总是从物质层面去解释量子共振现象,应该跳出时空观,看到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存在,这样去解释更完美。听上去很扯淡吧,问题是粉丝们受她影响自杀了,其中包括两名精神科医生。

  明白了吧?我们还没疯是因为我们无知。感谢教育体制多年来一直贴心地保护我们。

  重点是,别以为这本书写的全是理科疯子,文科疯子也不少。不是说他们是学文科的,而是说他们的行为模式完全是文艺范儿,对万事万物,一往情深。从他们的神经病行为中,我们能看到老庄、看到禅宗、看到东野圭吾、看到伍迪•艾伦。

  一个喜欢跟石头说话的疯子,她认为石头是高级生命,而石头根本看不上人类,我们太速生速朽了。就算我们原地站一辈子,它们也看不到,就像我们看不到朝生夕死的某些细菌一样。换到宋代,她就能贵为艺术家。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最经典的行为艺术就是见到石头就琼瑶附体,大喊哥哥啊,我想死你了,然后扑上去一阵狂亲。

  一个研究玛雅文化的疯子,用了很多年去分析玛雅文字,他说,玛雅原文并没有说20xx是世界末日,而是指从此进入新纪元,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颠覆性进展。该疯子分析,这个理论被一些人误解或被宗教利用了,越传越邪门。我们正常人不求甚解,被末日论哄得一愣一愣的,而一个精神病人通过大量翻查资料,得出独家解释,这简直太TMD幽默了。在这个时代,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做一些不涉利益的事,然而,精神病人能。学习疯子比学习雷锋更势在必行。这个素材稍微改改就是一部主旋律励志片,《阿甘正传》算个毛。

  一个发疯的前精神科医生,他的言论完全具有CULT片气质,什么《猜火车》《发条橙》搞来搞去也就是想FUCK这世界。而他则用自己的方式FUCK一把。“你们想要那么多,而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活着,我就被关进疯人院。难道我非得和你们一样疯了,才能不再这里?不过我觉得挺好,至少不用出去跟你们疯疯癫癫地混在一起,到最后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太哲理了。

  书里类似这些能改编成电影的故事太多了,假装老伴一直没死的苦情老奶奶;偷尸体试图研发如何复活自己妻子的情圣(据说像恐怖电影《三更之回家》);把每个人都看成一种动物(蜘蛛、猫、鼹鼠等)的超萌小萝莉;每周都会满足女友愿望,再杀死她一次的“连环杀手”;记得自己每一任前世的活腻了的大富豪……有人说,疯人院才是作协。对的,国内的作家们编剧们跟疯子比,想象力比喜马拉雅山顶上的空气还稀薄。

  太多疯子都像活在电影里(国产片除外,大部分都不配让疯子活进去)。作者写了一个明星级大帅哥,眉宇间有股邪气,其画作能把疯子都吓哭——《暮光之城》的粉丝正想尖叫,呃,他只有小小的缺点,就是强制性给女友背上刺了逆五芒星,绝不是“岳母刺字”的典故看多了,而是他要证明自己是最后的撒旦,是光明的反义词,衬托美好就是他存在的价值。

  某妄想症患者认为自己是一部书的主角,同时也是作者。作者问他为什么要企图杀死自己的孩子。他说那是假装的,为了进疯人院——没有读者喜欢看平淡的流水账,应该有个高潮。半年后,作者听说他好了,要出院了,去看他,他正和医生谈笑风生,他让作者去看第一次谈话时的那张桌子的背面。作者去了,上面写着当时的日期以及一句话:半年后离开。

  某患者的兴趣爱好是24小时模仿另外一个人,陈汉典那帮全民大闷锅的模仿达人跟她一比,太寒碜了,因为她能做到抵达“无我”的境界。开始周围的人都觉得很有趣,后来慢慢觉得可怕,因为她完全是被另一个人附体。当她模仿老年男子时,她男友感觉在和自己的爸爸交往,吓到跟她分手了。作者问她,是不是放弃主观意识去体验别人?她说:“不止。不带任何主观意识不是超脱,只是淡漠,境界还差得远。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请问,这不是禅宗吗?

  自从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发现发疯是一件很屌的事。当初决定喜欢尼采而讨厌黑格尔,就是因为黑格尔这负心汉把亲密到如同gay友的何尔德林抛弃,因为后者得了精神病——黑格尔主张理性至上,一个非理性的人对他来说就是死人,这种强迫症难道不是精神病表征吗?同样是哲学家,我家尼采多可爱,不仅不歧视疯子,还亲自把自己变疯。

  反正福柯也说了,人类必然会疯颠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我们现在迷恋疯子还不算太晚。豆瓣有位网友说得精准,疯子和天才一线之差,差别就在粉丝数量上。详情参见文革时期的毛太祖。

  有人不爱这本书,说故事都太假,我想说的是,作为有9年媒体经验的老年人,负责任地说,这类访谈体的文章,写假的比写真的难,故事应该有原型,浮夸或者修饰是难免的。重点是,我希望他们都是真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世界只剩下大坨大坨的物质病人,没有高智商精神病人,那该多么可憎。

Copyright © 2019- niushuan.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