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7 日,一则令人咋舌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迅速在大众视野中掀起波澜。在 2025 年的山东滨州,一位满心欢喜的女子本想着淘到一件超值好物,于是购入了一个外观精美、印有卡通图案且沉甸甸的黄金锁,从表象看,这无疑是物美价廉的典范,让她暗自庆幸自己的好眼光。
可谁能料到,当她怀着一丝好奇,拿起剪刀轻轻划开那看似贵重无比的黄金锁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目瞪口呆 —— 锁的内部竟然充斥着蜡质填充物,仅有一层薄如蝉翼的黄金外皮包裹在外。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愤怒与懊悔。
待平复心情仔细称重后,真相更是令人心寒,原本标签醒目标注为 10 克的黄金锁,实际的黄金重量竟然仅有区区 3.31 克,这巨大的差值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消费者的信任与商家的诚信之间。女子这才惊觉,自己已然深陷黄金造假的泥沼,不禁喟叹:“果真是便宜没好货,往后购买黄金可得瞪大眼睛、慎之又慎啊!”
此事一经曝光,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舆论的怒火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焰,炙烤着不法商家的良知。有网友怒不可遏地斥责道:“这简直就是明火执仗的欺诈行径!商家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已然丧失底线,把我们消费者当成可以随意糊弄的傻瓜,这般隐蔽的造假手段,寻常百姓哪能识破?监管部门究竟在履职尽责,还是尸位素餐?难不成要眼睁睁看着这些黑心商家肆意践踏消费者权益?”
还有网友忧心忡忡地感慨:“如今的黄金市场,仿若一片迷雾笼罩的混沌之地,乱象丛生。价格高昂的,怕遭遇赝品;价格亲民的,又往往暗藏玄机。消费者不过是想购置点真金白银以求资产保值,怎就如此艰难?这社会的诚信基石难道已然摇摇欲坠?这般以次充好的恶劣作为,不仅残忍地割噬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是如毒瘤一般,侵蚀破坏着整个行业的信誉根基。”
在群情激愤之余,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商家售卖此类内部充蜡的虚假黄金锁,究竟是否构成消费欺诈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明文规定,但凡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过程中存有欺诈行为,就应当依照消费者诉求,追加赔偿其遭受的损失。具体而言,赔偿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倘若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按照五百元赔付。
那么,作为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又该如何在这荆棘丛中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呢?首先,消费者有权向商家理直气壮地提出退货退款诉求,并依法索要三倍赔偿。一旦商家蛮不讲理,拒绝履行义务,消费者切莫忍气吞声,可以即刻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借助消协的力量主持公道;亦或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如实举报,让监管的利剑斩向不法行径。
除此之外,消费者还手握仲裁、诉讼这两把利刃,倘若前两种途径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大可通过仲裁机构裁决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法律的威严为自己讨回公道。在这场与不法商家的博弈中,唯有消费者勇于维权,监管部门严格履职,方能重塑黄金市场的诚信之风,让消费回归安心、放心之境。